深圳大万世居:滨海客家 庭院深深
策划统筹 / 魏琴
文 / 蔡鹏飞
(资料图片)
图 / 马峦街道办
视频素材提供 / 坪山融媒体中心
视频剪辑 /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琴 黄铁安
海报 / 李焕菲
【编者按】" 月光光,秀才郎,骑大马,过莲塘…… " 一首客家人童年时唱的歌谣,回荡在深圳市坪山区马峦街道大万世居。这座建成于清朝乾隆时期的客家围屋,是全国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,向外讲述着 " 滨海客家 " 浓郁的人文故事。如今,它被活化利用为当地 " 城市名片 ",吸引着八方来客。
羊城晚报《大美岭南》第 46 站走进大万世居," 大万者,巨也 ";言其多、盛之意。它是客家围屋建筑的典型代表,四角建有炮楼,内部街巷四通八达、南北格局对称,保留了客家人的历史民俗和文化精粹,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客家人的流连变迁,极具历史艺术价值;也是研究和体验深圳客家源流、民俗、建筑艺术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,对了解汉族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迁徙史有重大价值。(魏琴)
穿过城门,踏上古老的小径,从墙石到装饰,从柱形到雕刻,岁月的印记处处彰显。大万世居俗称 " 大万围 ",是客家民系第四次大迁徙以及清初的 " 湖广填四川 " 与 " 迁海复界 " 后,曾氏一族创建与世代居住的地方。大万围为曾氏客家人曾端义于乾隆五十六年(公元 1791 年)所建。他官至六品,被诰封儒林郎。
世界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把建筑比作是凝固的音乐,这对以大万世居为代表的客家围屋来说可以说恰如其分。在这里,独具特色的布局和庭院景观,神韵犹存;各式古老房屋,雅致凝重。大万世居门口摆放着一块 " 大万世居 " 的石匾,刻于乾隆五十六年(公元 1791 年)。 建筑呈 " 宝斗 " 形,以中轴线(祠堂门中点、中楼大门中点、正大门中点 " 三点一线 ")为对称轴,建筑面积 1.66 万平方米,占地总面积 ( 包括禾坪、月池等 ) 约 2.5 万平方米,其中,共有房屋 400 余间。它于 1984 年 9 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2 年 7 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古墙,向来就能催生出许多故事,有人凿壁偷一束光,有人不畏权贵礼教……大万世居的古墙,斑驳可见,城砖厚重,是用 " 三合土 " 夯筑而成的。" 三合土 " 是由沙子、黄土以及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,制作时加入红糖、糯米酒发酵,制作工艺十分复杂,在古代属于建筑的上乘用料,非常坚固,由此可见古人智慧。史料记载,大万曾氏是客家人里比较不同的一支,称为 " 滨海客家 "。" 滨海客家 " 是一批积极进取,思想先进的客家人,他们突破偏见,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。曾经大万有一句传家格言 " 仁义礼智无愧乃心,乃是吾家孝子。士农工商各事一业,方为济世完人 "。民俗方面," 大万祭祖 " 活动已有 200 多年历史,主要有 " 年初一拜伀祖、年初二拜祖公 "。全村曾氏各家各户男女老少挑着鸡肉、猪肉、鱼肉三牲,带上香烛鞭炮,排着长队,麒麟锣鼓作前导,先拜坪山龙背开基祖简辉公祠,继拜三洋湖元恭公祠。从寂静院落演变成打卡胜地,从人迹罕至到门庭若市,大万世居展现客家古风貌,焕发新姿态。闲暇的时候去一趟大万世居,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心灵冲击和文化滋养。来源 | 羊城晚报 · 羊城派责编 | 魏琴
校对 | 谢志忠
关键词: